總導演?這世界不需要這種浮誇的稱號!


因為讀過北京電影學院,又待過北京科技界的關係,我有點反感「導演」和「CEO/執行長」的稱號,這個社會太虛榮,人總是喜歡把各種頭銜往自己頭上戴,不管他自己有沒有這個價值,這個現像在大陸尤其嚴重,為了繼續彰顯自己的高人一等,他們開始變本加厲自稱為「總導演」、「CEO/首席執行”官”」,好像導演還不夠大,必須再加個”腫”,執行長也不夠大,非得做上”官”,這樣往自己臉上貼金,有必要嗎?

如果說是統領著兩三百人的團隊,手底下有五六個副導,那自稱為「總導演」也未嘗不可,但令人冒汗的是,有時看到一些三五人合拍的學生小短片,拍的也不怎麼樣,竟然也自己冠上「總導演」的名頭…只能搖頭說:「我暈啊……」,看到這種奇怪的現象後,從此我只要聽到或提到「導演」一詞,心裡就覺得很彆扭,因為這個詞,已經被玷污了。

舉一個最好的例子,我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所謂的電影公司擔任「導演助理」,這位「導演」,逢人便說:「你好,我是某導演。」試圖用這種不需成本的口號來唬住別人,可事實上,我在公司的兩個月期間裡,從來沒見過他籌拍任何一部影片,他也沒有從任何一部影片中,賺到一毛錢,而他曾經拍過的那些影片,查了資料後,也沒有一部是他拍的。

這到底算是一個什麼樣的「導演」?
想到以前拍的一些小短片,也曾自娛自樂的放上導演的名號,現在看見就很想拿掉,雖然那代表一種遠大夢想,但也不乏虛榮的成分,我不希望作品裡只看見虛榮,我希望的是真誠,我也不想像我上面舉的例子那樣,變成一個沽名釣譽的人,我徹底討厭若是變成那樣的自己,光是想像一下,就讓我覺得墮落。

「導演」一詞應該是給予那些用心拍片,且十分認真的電影工作者的尊稱,而不是隨便放在口頭上,用來炫耀的資本,我們都會尊稱——詹姆斯柯麥隆、史蒂芬史匹伯、麥可貝、喬治盧卡斯、史丹利庫柏力克、法蘭西科波拉、李安、魏德勝為「導演」,而且往往不會吝惜再加個「大」,尊稱為「大導演」,正是因為他們的認真努力,將電影藝術與商業價值不斷帶上一個又一個更高的成就,他們能被成為「大導演」,是實至名歸的。

其實,回到電影專業的角度來說,「導演」,應該是不分大還是小的,曾有一位電影學院的導演系同學給我了一個很好的觀念:「導演不分大小,拍電影底片的是導演、拍HD影片的是導演、拍DV影片的,當然也是導演。」只要你在一個劇組中,充分發揮了領導統御與講述故事的價值,並且讓影片拍攝完成,那你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導演,哪怕只是用小小的數位相機錄影,也是一樣。

所以,我們頭頂上到底要貼上什麼標籤,一點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是不是真正有在創作,只要你的作品能夠打動人的心,那社會,自然會賦予你一個應有的頭銜。
我的創作還不夠努力,我的作品也還不夠打動人心,所以,導演也好,編劇、漫畫家也罷,我不會在作品裡添加任何名號了,如果一定要問我是什麼,那就叫我笨蛋吧,怎麼聽,都比那畸形的「總導演」舒服。

你好,我是一個正在努力的大笨蛋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