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異戰

圖片來源:Yahoo!奇摩電影

今天休假,照例,一定要看一場電影,沒想到,卻選了這部乏善可陳的戰爭科幻片……

原本看見新聞報導的精彩片段,想說這應該是一部好萊塢年度大製作,一定會砸重金堆出華麗的特效,讓我的眼球好好的享受一下,不過,開演十分鐘後,我就發現我搞錯了,雖然是有特效,不過,幾乎都假借「寫實」的手法,藏在「濃煙」與「亂晃」的畫面裡,要死命找,才能發現特效的存在,所以,眼睛非但沒有享受到華麗特效的洗禮,反而被亂七八糟的畫面弄的很累……你導演是學《搶救雷恩大兵》的手持攝影學過頭了吧?攝影機是用來拍攝畫面的,不是用來當按摩棒震動的,OK?

這種電影不靠特效靠什麽呢?難道還靠劇情?這種電影根本不會有劇情發揮的空間,因為外星人入侵就是註定要被地球人擊退,只不過是看最後被怎麼擊退而已,這一點,連史蒂芬史匹柏的《世界大戰》都不能免俗……。

所以,在兩小時的過程中我一直不停的在走神,旁邊的觀眾也哈欠連連……因為它也沒有什麽嶄新的故事情節和好演員來吸引我專注……然後一邊看,我就一邊在計算他的成本了,雖然陣仗弄的很大,可仔細算,這部片既沒有請大明星,也沒有特別堆砌複雜的特效,導演、編劇、製片,都不是什麽金牌,所以可以算出,它其實在好萊塢只能算一部為五月暑期檔暖身的中上成本電影,所以成本應該不會超過一億美元。

回家一查,果然,成本就是一億,而導演也是一個僅執導過四部電影的三十多歲年輕導演,這麼年輕就拍出這麼乏味的電影,然後緊接著他下一部電影又要執導同樣乏味的《Clash of the Titans》續集(就是超世紀封神榜,好爛的譯名),我為他的未來感到憂心……。

途中,我也在反思一個很有趣的問題,爲什麽這樣一部耗費一億美元,必須動員上千人、有十多名主要演員的電影,會比成本低廉,只有一名主演的《127小時》還難看?
真的,只有一個演員,一個場景的《127小時》可比這部片好看太多了,更別提近乎完美《黑天鵝》和《王者之聲:宣戰時刻》!——當之無愧的奧斯卡最佳影片!

所以,電影的好看與否,不在於錢多錢少,只要有好的劇本,好的演員,好的導演,以及其他好的工作人員,用心去拍攝,那就一定會好看!雖然我們台灣很小,但只要具備了以上條件,未必就一定會輸給大陸和好萊塢!

我比較喜歡大陸翻譯的片名《洛杉磯之戰》,該直白的時候就直白,該修飾的時候就修飾,不要翻譯成《世界異戰》這種和原片名不搭嘎的東西,很明顯就爲了票房考量刻意要和《世界大戰》做關聯嘛!

我們以往經常嘲笑大陸的片名翻譯太直白,可是也不要忘了,我們自己的片名也老是和原名嚴重脫節,而且經常和影片主題嚴重衝突,譬如把《Up in the Air》翻成《空中型男日記》我就覺得翻的超爛!因為這是一部很有深度和氣質的電影,講述的是嚴肅的中年危機,雖然有輕鬆幽默的部份,但絕非純粹的喜劇,你這樣翻成“空中型男”豈不是成了無厘頭喜劇片的調調?那這樣以為是喜劇片而入場的觀眾,豈不是會有被耍的感覺,像大陸翻譯為《在雲端》,三個字,清清楚楚的點出影片主題,也符合影片的氣質和類型,不是蠻好的嗎?

至於香港,就不予置評了,廣東話是一個太特殊的語種……非廣東語系的人民難以理解它翻譯的精髓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