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Google
雖說電影已經上映了兩年,現在說有點晚了,但今天正好在 FB 上看見朋友的評論,所以還是想提一下,我個人不太喜歡「賽德克·巴萊」的宣傳方式,他們刻意把片子形容成「台灣電影人的夢想與靈魂」,把道德尺度上升到民族的高度,彷彿不去看就不愛台灣,不去看就會很見笑一樣,可充滿期待的去電影院看了,卻覺得內容很一般,尤其敘事太過跳躍雜亂,有的地方很沉悶,有的地方太激烈,讓人看的一頭霧水,整體來說沒有很爛,但是絕對沒有那麼好。
宣傳一再強調,魏德聖傾家蕩產借錢賣房子,拍出了一部「媲美好萊塢的史詩巨片」,可實際去看,實在看不出那麼多個億到底耗費在哪裡?投資巨大有好幾種:其中一種是投資巨大,在預算內拍完,最後拍出了一部好片,第二種是投資巨大,預算超支,最後還是拍出一部爛片。「賽德克」很明顯是一個不懂得控制進度和預算,並且創作水平不夠,又不自量力的導演拍出的電影。
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眾多原住民素人演員的表現,在導演上,演員選擇和指導是成功的,但是敘事和製作方面,導演是失敗的。我相信普普的國內外票房、原住民對歷史和族群形象的爭議、以及幾乎毫無斬獲的國外獎項,可以說明我的觀點。
比較起來,我個人更欣賞像「雞排英雄」、「翻滾吧!阿信」、「大尾鱸鰻」、「阿嬤的夢中情人」、「總鋪師」,這些中低成本的鄉土喜劇電影,雖說這些片子也有不少缺點,但至少在宣傳上他們並沒有讓我覺得不去看會很丟臉,所以稍許的瑕疵,是可以包容的,並且這些片子都相當具有娛樂性,符合本土觀眾的期待,除「翻滾吧!阿信」和「阿嬤的夢中情人」比較可惜外,票房表現都可圈可點,顯見台灣電影人確實在製作和行銷上做了很多功課,產業體質健全了很多,令人欣喜!
必須要提的是「那些年·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,這部片我覺得不但是 2011 年最好的一部台灣電影,也是近十年來最好的一部台灣電影,內容我就不再溢美了,沒看過的大家自己看吧,我只想比較投資和收益。
賽德克·巴萊原本預算為2.5億台幣,結果片子拍完,竟然暴增到7億台幣,超支近200%,而全長4.5小時的上下集,票房總收入似乎破記錄的達到近10億(台灣就佔了8.8億),可是和影院拆帳後可能只剩不到5億,就算把其它周邊商品加一加,還是慘賠。
而「那些年·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投資僅僅5000萬台幣,卻斬獲了7億元的總票房,在台灣創下連續上映五個月的記錄,票房名列影史第三,而在香港和新加坡都登上華語片總票房冠軍,在大陸的票房收入更是五倍於賽德克·巴萊。
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,一部電影好不好,看票房最準!而一個導演能力強不強,看投資最準!
期待九把刀的下一步電影:「功夫」!